【蔬菜种植宝典】专家王广印提醒:春节后春季棚室番茄灰霉病 防治不放松【图】
发布时间:2020-02-07专家提醒:春节后春季棚室番茄灰霉病
防治不放松
(河南科技学院教授、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广印)
番茄灰霉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一般可减产10 %~20 % ,严重时可达30%~60 %,对番茄的产量和效益影响甚大。春季温度忽高忽低,特别是早春遇到低温、高湿的气候,会导致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和大棚春番茄灰霉病发生与流行,能给种植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症状识别:
番茄灰霉病主要为害花和青果,也可侵染叶和茎,但以果实为害最重。病菌多从花瓣或柱头处进行初侵染,致使花朵腐烂,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引起烂花和落花。果实受害,一般先从残留的花瓣处(或花萼、花托处)开始,随后向果实脐部或果蒂处扩展;若侵染萼片后,则从萼片部向果实四周发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水渍状软腐,整个萼片周边生灰色霉层,病果一般不脱落。若直接由果面侵入,在果实上形成外缘白色,中央绿色的直径3~8毫米的圆形病斑,俗称“花脸斑”,一般幼果发病较多。叶片染病多从叶缘、叶尖开始,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边缘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并有深浅相间的轮纹,干燥时病叶灰白色,湿度高时表面生灰色霉层;茎部(主杆、枝条、茎基部)染病,多发生在打杈的伤口处,长椭圆形病斑边缘深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灰色霉层,严重的绕茎一周,病部以上病枝腐烂、萎蔫、死亡。
2、发生规律和侵染特点: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或越夏,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棚室滴水和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和再侵染。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孢子萌发,通过番茄开败的花瓣、授粉后的柱头、伤口、坏死组织侵入,也可由表皮直接侵染,不断重复感染,扩大为害。花期是侵染高峰期,蘸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
灰霉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其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湿度大小是决定灰霉病是否流行的主要条件。病原菌的发育适温是18℃~23℃,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发病严重。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非常有利于灰霉病的侵入和再侵染,导致病害大流行。
春季一般温度变化较大,特别是早春温度忽高忽低,若遇到长期的阴雨天气致使棚室内出现温度低、湿度大等利于灰霉病发生及扩散的条件,可致使番茄灰霉病大爆发。加之浇水不合理、放风不及时、整枝打杈造成伤口、定植过密、植株徒长等,这就为灰霉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抗药性、防治时机错过、残花和残果处理不当、重茬地等都可能造成病害的发生与加重。
3、防治措施:
(1)生态防控,创造不利于病害的流行条件
调节棚内温、湿度是控制该病害的最重要手段,同时要处理好保温促长和通风降湿的矛盾。
一是降低室内湿度。降低棚内相对湿度和结露时间可以明显减轻灰霉病的发生。可根据棚室温度情况,尽可能的通风排湿(在阴天也要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通风排湿)。但在灰霉病大发生时,应少通风或不通风,在控制住病情后,再进行正常通风,以免造成灰霉病泛滥成灾。
二是合理浇水。采取膜下灌水,最好是膜下滴灌或暗灌。根据天气预报进行浇水,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发病初期适当控制浇水,掌握“三不浇三浇三控”技术:即阴天不浇,晴天浇;下午不浇,上午浇 (以减少夜间结露);明水不浇,暗水浇;苗期控制浇水,连续阴天时控制浇水,低温时控制浇水。浇水后要适当加大放风量。有条件者,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浇水次数。
三是提高室内温度。可通过上午控温、中午排湿、夜间保温的方式。即在晴天上午日出后,使棚室温度迅速上升到30℃~33℃,开始缓慢通风,控制棚室内温度不超过33℃,湿度降到75%以下。午后加大通风来降温排湿,使下午温度降至20℃~25℃,20℃以下时关闭风口,夜间温度控制在15℃~17℃,湿度降至70%~80%,减少结露。
(2)适期对症用药,发病后及时施用化学药剂,要科学用药,轮换或混合用药
一是适期用药。从灰霉病发生特点及目前使用药剂的性能看,只有在植株感病生育阶段或零星见病时主动用药,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错过防治适期,不但防效差,而且用药成本加大。
二是重视抗药性。目前生产中防治灰霉病的药剂有多种类型,但是随着药剂的常年使用,许多地区的灰霉病菌对多种药剂产生了较高的抗性。而且,药剂在连续使用2~3次后,病菌就易产生抗药性,其防治灰霉病的效果会大大降低,即使是加大用量也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三是使用推荐用新药。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晴天可选用43%氟菌·肟菌酯(氟吡菌酰胺与肟菌酯复配,也叫露娜森)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吡唑醚菌酯和氟唑菌酰胺混配)3000~4000倍液喷雾、25%啶菌恶唑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发病后,天气晴好时,可选用有效成分含量50%啶酰菌胺(“凯泽”)水分散粒剂1 200倍液喷雾,或30%啶菌·乙霉威悬浮剂(啶菌噁唑和乙霉威复配)800~1000倍液喷雾,或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卉友”)4000~6000倍液喷雾。
目前,异菌脲、嘧霉胺(施佳乐)等已经产生抗性,建议不宜使用。
四是注意喷雾、熏烟、喷粉相配合。在灰霉病发病严重时,可通过喷雾+熏烟(或粉尘)相结合进行防治。阴雨天或棚内湿度大时,可使用“精量电动弥粉机”配合“格瑞微粉2号”药150 克亩进行喷粉防治。或使用“中蔬弥粉机”配合“中蔬微粉301”进行喷粉防治,用量200克/亩进行喷粉防治。也可喷5%百菌清粉尘剂,或10%腐霉利粉尘剂,或 6.5%硫菌·霉威粉尘剂,或5%灭霉灵粉尘剂,或5%福·异菌粉尘剂,每亩每次喷1000克,7天1次,连喷2~3次。
选用烟雾剂熏烟防治可用3.3%噻菌灵烟剂,或10%腐霉利烟剂、15%多·霉威烟剂、45%百菌清烟剂、50%乙烯菌核利烟剂等密闭烟熏,每亩用药250~350克,分放5~6处,傍晚暗火点燃,闭棚过夜,次日早晨通风,隔6~7天1次,连熏2~3次。
五是轮换使用或交替使用农药。虽然不断有新型药剂出现,但由于灰霉病病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在防治时要注意轮换和混合使用农药,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及时清除病残体
一是由于花瓣和柱头是番茄灰霉病病菌最初侵染的部位,因此,在番茄坐果后(谢花后7天左右)应及时摘除残留的花瓣和柱头,可阻止病菌的初侵染。二是发病时,及时摘除病花、病果和病叶,放进塑料袋内,带出室外深埋或烧毁,不能随手扔在田间和棚外,减少传染源。另外,在阴雨天、傍晚和气温低于16℃时不宜整枝打老叶,否则不利于伤口愈合,病菌会趁机从伤口侵入。
(4)药液蘸花
针对灰霉病菌易从残花开始侵染这个特点,生产中可在蘸花或喷花药剂中加入预防灰霉病的药剂。对花器保护效果最好的药为0.1%~0.2%的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适乐时”),其次是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卉友”)200倍液,以及0.1%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王广印教授
王广印,男,教授,蔬菜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蔬菜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农学会蔬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河南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政协第七、八届新乡市红旗区委员,新乡市农业技术标准编审委员会委员,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曾获“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先进工作者(2000)、第二届校“十佳教师”(2003)、校优秀教师(2000、2005)、校申硕先进个人(2006)、校“十五”期间十佳科技工作者(2007)、校“教学名师”(2008)、新乡市科普先进工作者(2010)等荣誉称号。
长期主讲《蔬菜栽培学》等本科生专业课程,主讲《高级蔬菜栽培学》、《蔬菜学研究进展》等硕士生课程。主持的《蔬菜栽培学》课程曾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2001)和省级精品课程(2009)。
主要研究方向为蔬菜栽培生理生态、蔬菜种质资源利用。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市(厅)级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成果转化、科普等项目20多项。共获省、市(厅)级科研成果(或论文)奖15项,其中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名)、省人民政府实用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第一名),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二名),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一名)。在《园艺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等国家级、CSCD、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参编科技著作或主审教材16部,其中独著1部,主编3部,主审4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目前主持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主持省成果转化项目1项,主持省科普项目1项,主持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1项。
--编辑整理:《河南科技报》记者李江武(微信717690555、投稿信箱:717690555@qq.com)